更新时间:2024-12-07 11:01:52 浏览:100
太康县,隶属河南省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淮平原西北部、淮河支流涡河上游。东临柘城县、鹿邑县,南接淮阳区、西华县,西连扶沟县,北靠通许县、杞县、睢县,总面积1759平方千米。太康县先后获得中国孝善文化之乡、中国太康道情之乡、中国诗歌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省电商扶贫先进县、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太康县在全国县市中是中国好人人数最多的县,被誉为好人之城。
历史沿革
太康县境开发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原始社会太吴伏羲氏都宛丘(今淮阳),地属太吴伏羲氏都畿。
夏时地属豫州境。夏初属戈地。《左传》杜预注:戈在郑、宋之间,即今太康一带。商,仍属豫州。
西周时属陈国。《史记·周本记》:周灭殷,武王封舜后裔妫满于陈,都宛丘(今淮阳),境属陈国邦域。
春秋,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楚灭陈,地属楚国。
战国,秦王赢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置阳夏县,属颍川郡。秦统一全国后仍沿旧制,县属颖川郡。
西汉初,属额川都。高祖七年(前200年)分额川郡置淮阳郡,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封子友为淮阳王。武帝时废国为都,以汲黯为淮阳太守,宣帝时复置淮阳国,封子钦为淮阳王。阳夏均为其属县,
东汉初,属豫州淮阳国,光武年间并固始县(《史记·项羽本纪》注:固始即固陵,在宛丘县西北四十二里)入阳夏县,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淮阳国为陈国,阳夏属之.献帝建安二年(197年)袁术遣盗杀陈王宠,陈国废为陈郡,阳夏属陈郡。
三国时属魏豫州陈都。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封曹植为陈王,是为陈国,后曹植子志徒封济北,陈复为郡,阳夏属之。
晋,属豫州梁国,以后惠帝分梁国立陈国,阳夏属之。
南北朝,刘宋,属豫州陈郡。南齐,属豫州北陈那。北魏,属梁州。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阳夏县并入扶沟县。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阳夏县。武素元年(528年)置阳夏郡,都治雍丘(今杞县),县属郡辖。东魏,属梁州阳夏郡。
隋初废阳夏郡。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阳夏县为太康县,属陈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太康县为国城县。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举兵于此,遂废医城,复置太康县,属淮阳郡。
唐,属河南道淮阳郡。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扶乐县(今太康城西18公里有扶乐城故址)并入太康县(扶乐为西汉故县,东汉光武时封刘隆为扶乐侯,后又废扶乐国为扶乐县,晋,将扶乐并入阳夏,隋开皇十六年复置)。
五代,后梁时属东京开封府;后唐,属陈州;后晋、后汉、后周时均属东京开封府。北
宋,属开封府,徽宗时属拱州(拱州本开封府襄邑县,崇宁四年(1105年)建为州,州治今唯县西。大观四年(1110年)废拱州复为襄邑县,政和四年(1114年)复为州,宣和二年(1120年)又废州为县,太康重隶开封府),
金,属南京路开封府。
元初,属河南行省南京路。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县属之。
明,属河南开封府。
清初,沿袭明制,仍属开封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陈州为府,太康改属陈州府。
中华民国,初属河南省开封道。民国16年(1927年)裁道分区,太康属第三行政区(豫东行政区)。民国20年政区重划,太康属第七行政区(区治淮阳).抗日战争爆发后,太康于民国27年沦陷,日伪盘踞县城,国民党太康县政府迁往县西大新集,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回城,中共自民国33年起先后建立芝圈(县北开淮公路西)、庆华(路东)、淮太西(淮阳、太康、西华各一部)、扶太西(扶沟、太康、西华各一部)、鹿淮太(鹿邑、淮阳、太康各一部)、安平(鹿邑、淮阳、柘城、太康各一部)6个边区县政权,后相继撤销。37年建立太北、太康两县,分属中共豫统苏区第一、二专署,次年2月合并为太康县,属淮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政区不变,仍属淮阳专区。1953年淮阳专区撤销,属商丘专区。1958年开封、商丘两专区合并为开封专区,太康属之,1961年开、商两专区分治,复归商丘专区。1965年增设周口专区,后改为周口地区行政公署,太康县归属周口地区。2000年,撤销周口地区,设立地级周口市,太康县隶属周口市。
行政区划
明代以前,区划无考,明初全县编为27里,后因山西移民入籍,人口增加,天顺年间增编8里为35里,弘治十八年(1505年)又增编5里为40里。嘉靖三年(1524年)革除5里,仍为35里。明末多乱,人少地荒,到清朝只编8里、35社、94保。其8里为:大吉北里、留耶南里、留耶北里、明子西里、金堆里、高贤里、葛岗里、高陵里。
民国成立后,全县设9个区:一区城关、二区朱口、三区马厂;四区四权(老冢)、五区大同(逊母口)、六区常营、七区常王(常合营)、八区方城、九区杨庙。下辖1市42乡。民国20年编为324个乡镇。21年实行保甲制,全县9个区共设208个联保办事处,下辖948保、9587甲。同年废联保办事处,全县仍为9个区,共辖22个镇和164个乡,23年划9个区为5个区:一区城关、二区马头、三区老冢、四区大陆岗、五区高贤。27年恢复9个区,同年,日本侵略军进狂河南,蒋介石下令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黄水泛滥县境,四、五、六、七区首遭水灾,继而扩大,一、三、八区及二区南部均沦为泛区,水东只剩九区和二区大部未被水淹,泛区行政设置名存实无,直到全县解放,旧区划彻底废除。
抗日战争后期,中共党组织为了便于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敌斗争,曾于民国33至34年先后建立庆华(太北开淮公路东)、芝圃(高贤、芝麻洼一带)、淮太西(太西、太南)、扶太西(太西)4个边区县政权。边区县均为游击区,没有固定治所。庆华县曾以龙曲、王集、转楼、高朗为中心建立4个区政权;扶太西县曾以清集(包括桂岗、崔桥)、逊母口(包括西华县的道陵岗、西华营)、吕潭、白潭(扶沟县)为中心建立4个区政权;淮太西县原设3个区(夏亭、新集、安岭),抗日战争胜利后扩大为7个区(扩建老冢、五里口、洪山庙、张集)。其它各县均无正式区划,民国37年边区县相继撤销,恢复原太康县建制,并将原崔桥、大新两乡的崔桥、东古村、西古村、岗子,杨邱营、李景彦、王营、苑庄、金指李、侯天、水饭店、朱岗、毛寨、辘轳湾、周岗、常庄、牛庄、后李、杞营、许庄、闵庄、李庄,王盘、康庄、后尹庄、季历岗、人和寨、东店、西店、宋马岗、杨岗、小周岗、贺寨、大娄营、席寨、毛庄、雁仓、肖庄,韦庄、坡刘、坡张、坡孙、小杨庄、傅庄、霍庄、古城、大新集、罗寨、祝家、许楼、瓦屋、张庄、姜老、陈家、并岗、后李、寺后刘、霍堂、郑营、陈大楼、东胡家、白庄、王庄、刘方字、刘庄,姜王庄、冯家、湾李、段家、张营、洼张、轩西岭、杨庄、西胡家、二郎庙、邵家、贵廷村、老君刘、中门、寺岗、岳家、王集、石楼、洼南沿、毛家、车王、丘庙、三太冢、小瓦屋、洼刘、小祝家、姜寨、仙人李、丁营、耿家、大善寨、轩庄、东于营共90多个村庄划归扶沟县,其余划为9个区,106个乡,一区城关,12个乡;二区马头,12个乡;三区王集,16个乡;四区高贤,13个乡;五区常营,7个乡;六区逊母口,12个乡;七区老家,12个乡;八区马厂,12个乡;九区朱口,10个乡。
建国后,为了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于1951年3月在9个区的基础上划分为12个区、168个乡。一区城关,15个乡;二区杨庙,14个乡;三区王集,14个乡;四区高贤,14个乡;五区常营,12个乡;六区独塘,12个乡;七区逊母口,13个乡;八区老家,13个乡;九区符草楼,14个乡;十区马厂,16个乡;十一区朱口,16个乡;十二区马头,15个乡。
1955年9月,根据省委“整顿机构,紧缩编制,减少层次,调整干部、精简人员,加强下层”的方针和“只减不增”的总原则,决定取消区,合并乡,加强县一级领导。将一、二、三、六、九5个区取消,保留7个区;全县168个乡合并为77个乡。1956年3月又将保留的7个区撤销。全县77个乡划为21个中心乡和56个一般乡,一般乡归中心乡领导,县领导中心乡。同年9月,为适应农业合作化的需要,复将21个中心乡和56个一般乡合并为41个大乡即:城关(镇)、侯楼、刘二醋、杨庙、王湾、转楼、王集、龙曲、城寺头、皮箱杨、芝麻洼、常营、黄集、清集、独塘、高贤、马厂、高朗、赵堂、五里口、老家、孙桥、邓庄、刘寨、漳岗、三家集、朱口、湾子桥、逊母口、台集、马头、河沿张、张集、四柳树、王老家、符草楼、叶岗、台寨、王隆集、刘城、李彩。
1958年3月,县委决定将41个乡合并为28个乡、即:城关、杨庙、转楼、王集、平岗、龙曲、高资、芝麻洼、常营、清集、独塘、逊母口、板桥、台集、四柳树、五里口、老冢、王隆集、符草楼、马厂、王老家、张集、孙桥、朱口,高朗、湾子桥、马头、台寨。同年8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取消乡和农业社,全县建立城关,杨庙、王集、高贤、常营、独塘、逊母口、老家、符草楼、马厂、朱口、马头12个人民公社。10月日县直机关、学校、工厂建立国庆人民公社。至此,全县共有13个人民公社,下辖113个作业站和l122个生产队,1959年元月改作业站为管理区,3月取消管理区,建立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原符草楼人民公社社址迁到刘庄,改为刘庄人民公社,全县共划232个生产大队,1个农牧场和l116个生产队,即:城关公社辖24个大队,杨庙公社18个大队,王集公社18个大队,高贤公社19个大队,常营公社21个大队,独塘公社14个大队,逊母口公社20个大队,老冢公社20个大队,刘庄公社20个大队,马厂公社22个大队,朱口公社18个大队,马头公社18个大队。
1961年7月,撤销大公社,恢复9个区,下辖49个公社,城郊区辖独塘,侯楼、王隆集、陈楼、大刘庄、五坝口6个公社,王集区辖王集、龙曲、黄岗、杨庙、城寺头、铁佛寺6个公社,高贤区辖高贤、小郭、皮箱杨、芝麻洼4个公社,常营区辖常营、大昌、大陆岗、清集、扶乐城5个公社,逊母口区辖逊母口、台集、河沿张、叶寨、叶岗、安岗6个公社,老冢区辖老冢、李风、五里口、李彩、符草楼、四柳树6个公社,马厂区辖马厂、刘庄、张集、李屯、王老家、刘寨6个公社,朱口区辖未口、孙庄、二甲张、坡谢4个公社,马头区辖马头、高庄、湾子桥、台寨、柳河、薛庙6个公社。
1962年4月,对社、队作了较大调整,49个公社划分为153个小公社,撤销大队,公社直接领导生产队,1963年3月又将9个区划分为城郊、杨庙、王集、高贤、常营、逊母口、老冢、符草楼、马厂、朱口、马头11个区和1个城关镇,下辖151个公社,5135个生产队和3个街道办事处,1964年5月又恢复生产大队建制。
1965年7月,实行政社合一,取消11个区,全县划分为城郊、杨庙、王集、高贤、芝麻洼、常营、独塘、板桥、逊母口、大许寨、老家、符草楼、马厂、朱口、马头、高朗16个人民公社和城关镇,大队、生产队不变。1975年12月又增划转楼、龙曲、清集、五里口、张集5个人民公社,全县共有22个社镇,606个生产大队,6241个生产队。
1983年实行农村体制改革,公社改乡,大队改行政村,基层区划稍有变更,至1985年全县实有21个乡,1个城关回族镇,下辖744个行政村,2305个自然村,6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98年,撤销马厂乡、龙曲乡,设立马厂镇、龙曲镇。
1999年,撤销板桥乡、符草楼乡,设立板桥镇、符草楼镇。
2000年,撤销毛庄乡,设立毛庄镇。
截至2022年10月,太康县下辖15个镇、8个乡(城关回族镇、常营镇、逊母口镇、老冢镇、朱口镇、马头镇、龙曲镇、板桥镇、符草楼镇、马厂镇、毛庄镇、张集镇、清集镇、大许寨镇、转楼镇、城郊乡、杨庙乡、王集乡、高贤乡、芝麻洼乡、独塘乡、五里口乡、高朗乡),30个居委会,752个村委会,2357个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