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中国最恐怖的墓 :发掘耗费10年,内有186人陪葬,墓主人何身份?

更新时间:2024-09-23 09:26:36  浏览:100

一场经历了10年考古发掘的古墓,遭到两百多次偷盗仍然让考古人员触目惊心,一百八十六人遭残忍殉葬,也是自西周以来殉葬人最多的墓葬,椁室中的“黄肠题凑”也是迄今周、秦时期等级最高的葬具,墓主人到底是何等身份?

村民的惊人发现

在陕西宝鸡凤翔县南指挥村不远处,有一块荒地让人很是奇怪,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不管是降雨还是下雪,偏偏庄稼就是很难长好,其产量比较低,就算是用足了肥料也是如此,这让村民们奇怪,不过时间长了大家习以为常,自然也就不再去深究其原因了。

1974年春季,陕西异常干旱,骊山脚下的村民为了能够给庄稼浇水,只好被迫打井抽水,然而正是这一举动,竟然挖出了秦兵马俑,引来了全国震惊。随后,陕西当地掀起了寻找秦朝先祖的大潮,很多农民也加入了寻宝中。

1976年的一天,南指挥村村民靳思治来到了那块荒地之上,他见自家墙院出现了一些破损,想挖上一些土回家。想来想去,还是这块荒地最合适,其他地方还要长庄稼,挖了其他村民会说。

就这样,靳思治推着小土车来到荒地处,勒起袖子拿着洋镐挖土,然而没多久,他却发现一件怪事,在黄土中竟然有一些颜色、形状不同的土块,看上去很是奇怪,有黄有红,且还夹杂着碎石,用手摸了摸,十分坚硬。

靳思治回忆道:“当时自己又试了试附近的土块,只要铲一厘米就可挖开地皮,但这片地需要铲五六厘米才能挖开,当时我的铲子都弯了。”

因秦兵马俑的挖掘,让每个村民都留意不寻常的情况,靳思治也不例外,他联想到秦兵俑一事,认为这些土块应该不同寻常。同时,前几天县里一支考古队来到村子里,并进行钻探,分析土质,应该是想要看看哪里有古墓的。

靳思治心想,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明显不一样,应该及时上报给考古队,相信会对他们的工作有利。

其实这支考古队,正是从秦兵马俑出土之后得到了省考古研究所指示,寻找其他先秦时期的古墓,试图了解那个神秘的先秦国足迹,在一年多之后,来到了宝鸡凤翔县进行钻探,不过一时间并没有什么发现。

凤翔县古名为雍城,早在公元前677年时,秦朝都城迁到这里,之后的两百九十四年一直是秦都。秦国诞生了33位国君,十九名葬于凤翔县,直到前383年才东迁。

那么这十九名国君葬在哪里了?从古书中可见,这些秦公应该就葬于凤翔灵山,只不过考古队忙活1年多,并没有发现什么,很多人垂头丧气,对古书记载也产生了质疑。

靳思治并不知考古队的困扰,他只是将自己经历的奇怪事情向考古队汇报了过去。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番话立马引来了考古队的注意, 其中一个队员立马骑着自行车,跟着靳思治来到现场探测。

大家发现这块荒地长势确实不同,从壕沟断壁处来看,应该是五花夯土,显然,有人曾对这里进行了挖掘,因土地翻转回填,再加上2000年的地质变化,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考古人员非常激动,可大家在测量后却发现,这个土壕宽为四十米,最浅的地面约一点八米深,呈现出弧形。如此宽的夯土断面,让人很难想象它是一个墓葬,有人怀疑这可能是地下古城。

随后,考古队长韩伟率领队员进行了实地探测,经过测量,这片土壕下面应该是庞大的地下工程,至于是不是古城韩伟也不能确定,但足足有2个国际标准篮球场那么大。

在随后的钻探中,考古队在二十四米深以下的地方才挖到黄土,如果是古城的话,绝不可能埋于这么深的地方。韩伟随后又加大了钻土范围,发现了青膏泥、棺木、朱砂等,考虑这里的地理情况和历史,韩队长猜测下面可能是秦公大墓。

考古队员花费了数月时间,在一番细致的清理后,这才发现这个陵墓东西长为三百米,南北宽为42.5米,也就是说下面是超级大墓,其布局为“中”字结构,主体分三层,地下十米为第二层平台,第三层如同八层楼的高度。

在这之前,考古人员发现的大型墓葬并不是太大,如安阳殷墟王陵为四百五十平方米,而这处秦公大墓光墓室就有五千三百三十四平方米,这一发现让考古人员激动不已,没想找了一年多之久,还是被村民意外发现的,而此墓也被命名为秦公1号大墓。

艰难的十年挖掘工作

韩队长将雍城古墓一事向上汇报,得到了陕西省政府的重点关注,之后又向国家文物局申请,1976年12月,一场浩大的考古工程就此展开。

因古墓工程浩大,光是移动土方就需要十多万立方米,为了让这一浩大工程尽快展开,考古队也积极鼓励村民参与挖土取土工作。

南指挥村民兵建制是一个营,也是宝鸡民兵“三落实”先进集体,多次获得比武并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这些民兵们担当起了古墓挖掘重担,在村支书、民兵营教导员赵生祥、营长赵满武的率领下,一百六十名民兵组建成突击队,投入大墓中。

因考古要求细致,所有工作都要由人工完成,且所有土都需要过筛,怕有文物被丢弃土层中。尽管劳动强度比较大,但每一个民兵叫苦抱怨,也没计较一天三角钱的工钱。

到了农忙时节,民兵们白天在农田里忙碌,到了夜里加班加点挖墓,希望能够早点将大墓挖出来。

不过因古墓太大,耗费的资金比较多,且还要请专家指导,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需要巨大的资金。当时那个年代比较穷, 一时间难以拿出太多资金,只能断断续续挖掘,这一挖就是十年之久,民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少人在挖墓中还成为略懂考古的土专家。

据考古队员回忆,当挖掘到地下三米左右时,地上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洞穴,呈现出椭圆形、圆形,专家用了几天时间进行清理,发现有二百四十多个洞口,且这些洞穴应该就是盗洞,最早从汉代时就已出现。在一个盗洞中还发现了碎瓷片,韩伟队长分析它应该是宋代瓷碗,也就是说它可能是宋代盗墓贼使用的油灯碎片。

如此多的盗洞,让专家一时间难以接受,是不是古墓地下被挖空?会不会留下什么有价值的青铜器?墓主人到底是何方人物?

韩伟队长、田亚岐副队长原本信心满满,本想从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上了解先秦时期历史,目前来看恐怕凶多吉少。不过专家还是不愿意放弃,很多人认为,墓中应该还会留下不少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或许能明白墓主人以及古墓年代之谜。

在接下来的发现中,考古人员在大墓第二层台基处发掘出一个人头骨,其嘴巴大张,死前似乎在呐喊着,这让胆大的民兵们不由得惊慌。而在头骨附近,又挖出了一节断了的胳膊残骸。

韩伟见状,立马明白这应该是活人殉葬,此时已经天黑,不过他指示加班加点工作,看看能清理出多少人骸骨。

在一晚上的小心翼翼挖掘中,尽管考古人员、民兵、村民都很疲惫,可挖出了二十具尸骸,让每个人都很有成就感。这些遗骸杂乱无章的排列着,周围没有任何棺椁,不过尸骸的发现也让人有颇多疑问,为何这些尸骸尸首异处,不然就是肢体残缺?

其实活人殉葬并不是秘密,在河南殷墟王陵中就发现了大量殉人,但这个古墓中,这些尸骸生前就遭到了折磨,可能是用活人祭祀,而这一片区域应该是祭祀坑。至于他们的身份,或许是奴隶或战俘,在大墓封埋前被砍杀祭祀,其当时的情景可谓惨烈。

活人殉葬制度源于殷商时期,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尽管历朝历代都有过禁令,但并没有真正停止过,特别是商周奴隶制时代最为盛行,殉葬之人有活埋,也有自杀或被杀。当时古人认为死后灵魂依旧,在另一个地方继续生活,因此帝王将相会以“视死如生”的态度,将美女、奴隶等活埋陵墓中。

如殷墟侯家庄西北岗亚字型大墓中,发现了九十一个殉人,可以说人数众多。在殷商时活人殉葬就制度化,不同级别殉葬的人数也有要求,如。《墨子》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命的价值得到重视,殉人制度也遭到了反对,但王侯将相依旧采取活人殉葬制,到了先秦时人畜殉葬出现。

秦朝建立后,殉人制度被陶俑替代,如秦兵马俑就是如此,一直到汉代活人殉葬才被官方正式下令废除,但这之后“自愿殉葬”开始大行其道,唐宋时期一直如此。到了元明清时期,殉人制度死灰复燃。

如此来看,这个古墓应该是先秦时期的墓葬,但至于先秦哪一年代,此时并不能判断出来。

之后,专家又在第三层台基处,清理出了匣子或箱子状的棺具。

这些棺具的出土,也让专家十分紧张,将其打开后,发现里面仍然是人骨遗骸。考古人员加快了清理速度,希望尽快将第三层清理出来,在多日来的工作中,这才将厚重的泥土清理出去。

此时一个浩大的墓葬工程尽收眼底,而整个大墓如同倒立的金字塔状,其规模为殷商天子墓的四十倍,其中间为巨大的主椁室,两边为副椁室,且分布着不同的棺具,里面均是遗骸。

相比第二层杂乱无章的残忍场面,这些棺具中的遗骸就比较完整,并没有残骸或尸首异处的现象。

据统计,在大墓中有九十四具匣殉,分布在墓室四周,装殓的木匣不是太大,且木板才不过四厘米,其身份多半是奴隶。而较为豪华的为七十二具箱殉,分布在椁室周围,木箱比较宽大,殉葬者被用绳索捆绑蜷缩状入棺,其身份或是妻妾、心腹大臣。

算上前面的二十具尸骸,其殉人总数为一百八十六具,如此奢华而恐怖的殉人排场,也证实了墓主人身份不简单。

专家清理棺材时发现,为何尸骸被放在棺材之中没有任何挣扎呢?其下肢诡异的蜷曲着,难道他们是自愿殉葬?

因考虑尸骸没有受外力伤害,却保持安详的姿态离世,韩伟队长立马下令对尸骸进行医检,随后考古人员将尸骸上的毛发提取出来,并送到医院进行了专业检测,很快结果就出来了,只不过结果让人吃了一惊。

原来,毛发中的汞元素、砷元素含量超标,这表明殉葬者生前是被人下了砒霜等毒药,因而他们才会显得十分安静。

很快,专家又从史书上发现了一个记载,先秦时代,秦人盛行一种名为“屈肢葬”的殉葬风格,也就是在人刚死的时候,用上布带将下肢向上卷曲捆绑起来,随后再放入棺材里埋葬。其说法是死后可以轮回重生,还有一种解释是奴隶或奴仆,死后依旧要跪着。

从奇怪的“屈肢葬”风格,也能看出墓主人应该是先秦之君王。但专家又发现,在西藏阿里高原的古象雄文明、距今4000-5000年前的岭南早期文明、距今4000年前的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其墓葬群中均有“屈肢葬”,因此单单从这点还是无法判断它就是秦墓。

之后,专家又进行了紧张的研究,他们发现,出土的棺材毫不例外,均呈现出有规律的东西方向摆放。在目前关中发现的数千座秦墓中,均采用东西向摆放规律。

正在这一时间,陕西考古所另一个考古队传来了重大研究突破,在凤翔县南、秦国九都之一、秦雍城古城遗址被发掘出来,其范围是十一平方千米,城内有寝宫陵园,而秦公1号大墓就处在雍城遗址范围中,很快专家又出土了十八座秦公大墓,这证实了秦公一号大墓确实是秦墓无疑。

作为开创大一统时代的秦朝,先秦时期的历史一直被人关注,秦人历史最早可追溯周王朝时期,当时秦人祖先还是一个部落,且游牧生活,之后经过了风腥血雨的征战,最终灭六国统中原。

从秦庄公到秦始皇嬴政,秦国经历了三十多代统治者,历时六百多年。从史书记载上,可大致看出秦人的东进路线,但具体经历了什么,一直没有考古证实,因此这个巨大的古墓,留给专家很多研究希望。

墓主人身份之谜

这个秦公一号大墓最显著的特征无疑就是残酷的殉葬制度了,在史料记载中发现,先秦时代殉人最多的为秦穆公,那么这个大墓主人是否为秦穆公呢?

显然这个古墓中殉葬的人数为一百八十六具,比起秦穆公殉人数量一百七十七具还要多,也就是说墓主人可能另有其人。

不过因大墓发掘的土方搬运量比较大,再加上资金不到位,经常停工,且不能用大型器械,因此专家整整用了10年才发掘完毕,创下了考古新纪录。

1985年9月,椁室顶棚显露出来,在椁室周围被厚厚的木炭填充保护,最厚的地方为三点三米,而在外层还有两点三米厚的青膏泥,这是古代墓葬用于防潮、防腐的主要原料。

看着椁室被保存完好,并没有被盗,考古学家十分激动,迫切希望知道内部情况。直到1986年,专家这才见到椁室的真面目,其长为14.4米,宽为5.6米,高为5.6米,面积为九十平方米,而在主椁室旁还有副椁室,其长为七米,宽为四米,高为两点六米。

椁室外壁由多根柏木钉制,如同柜子一般,垒成了木墙,这一发现让专家十分好奇,此前也没遇到这种椁室结构。

不过很快,专家在《汉书·霍光传》中发现了一丝端倪,因霍光曾辅政二十年,其死后汉宣帝赐予其黄肠题凑、玉衣等,而“黄肠题凑”就是柏木包裹在棺材外部,并捆绑在一起,形成柜子一样的方形。

《吕氏春秋》也有记载:“用黄柏木堆积而成的墓室,棺椁一层套着一层,再在外层堆放木炭,环绕棺椁外层。”

黄肠题凑是周朝天子的丧葬标准,而考古人员发现,眼前的秦公一号大墓,所使用的不正是“黄肠题凑”吗?但依照周礼来看,秦国只是诸侯国,就算是国君也无法使用这种最高级别的丧葬规格。

不过在过去多年,考古一直没出土“黄肠题凑”,这座春秋末期大墓,让人们大开眼界,也让专家对墓主人的身份更是怀疑。

而秦公大墓中所使用的柏木,显然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据测量,这些柏木横截面均为边长二十一厘米的正方形,两端中心各有二十一厘米的榫头,且长分别为五点六米、七点五米,前者重量为三百公斤,后者重量为七百公斤。

这些黄亮的柏木,即便是在地下两千五百年依旧有着完好的质地,椁室由柏木套接组成,没有一根铁钉。将这些木头加工的如此规整,让人怀疑到底是用何种工具,而古人想将这些木头切平,需用上斧头等,如果只是用铜制工具显然达不到这一效果,可能当时就出现了铁制工具,这也能解释秦人在战场上为何如此勇猛无敌了。

随着椁木被一层层揭开,考古专家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原来,在主副椁室顶部发现了20多个盗洞,侧面、底部也遭到了很大破损,这也意味着随葬品如青铜器、玉器、石器均已被偷盗。

带着失望的心情,专家将主棺打开,发现除了人骸骨外并没有其他东西。不过专家并没有失望,又在大墓地下继续挖掘,发现了一百多件金器,这些金器造型逼真、制造工艺巧夺天工,图案别致精美,可谓是美轮美奂,展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结晶。

其他铁、陶器、玉器、漆器、纺织品等累计为三千五百余件,其中玉器数量颇多,其玉器装饰精美,玉质莹润,可谓是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

专家还发现了铁质农具、工具如铁叉、铁铲,它们均是铸造的生铁,这对我国冶铁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铁的冶炼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体现,过去史学家一致认为汉代才大范围使用铁器,而从这个墓葬的发现来看,铸造铁器的时间提前几百年。

随后,专家还在棺顶发现了石头残片,刚好拼凑成石鞋鞋底,东西方向摆放,底部为鲜艳的朱砂,这到底有何来历?韩伟认为,可能石鞋是墓主人征服天下的野心象征。

不过后续的研究中,发现它是一种“符节”玉器,而“符节”就是古代调兵时的凭证之物,象征着征伐他国的权力。

正当专家为寻找墓主人身份而百思不得其解时,事态迎来了转机,很快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三十四块石磬和多个残片,十七块残片上刻着文字,这一发现让专家喜出望外。

原来,石磬在西周时是权力的象征,唯有王宫才可悬挂,春秋战国时成为演奏乐曲的工具,但多用于贵族宫廷礼乐、祭祀等多个重要场景。

对这些残片文字结束后,专家终于如愿发现墓主人身份,原来,其中记载了一次宫廷礼乐活动,而墓主人正是活动的主办人,此人是共公、恒公的继承者,也就是秦景公。参加宴会的周天子,对秦景公继承王位十分认可,因石磬文字记载了景公成为国君的合法性,才被其重视并一同下葬。

秦景公是秦国第十四代统治者,也是嬴政的第十八代祖先,还是秦国迁都雍城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从公元前577年开始在位四十年,扩大了秦国的领土范围,对外作战屡屡获胜,带领秦国日益强大。

正因国力强盛,秦景公死后使用“黄肠题凑”这一葬式,可见其野心很大,不过其后人确实一统天下,建立大一统的帝国。至此,中国迄今发掘最大的古墓,就此真相大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