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5 08:26:54 浏览:100
俄国哲学之一:赫尔岑
19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封建农奴制发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一批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举起了反封建、反农奴制的旗帜,在批判统治阶级宣扬的基督教神学唯心主义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的唯物主义哲学。在40年代,最早的杰出代表是平民知识分子别林斯基以及由贵族革命家转变过来的赫尔岑、奥加辽夫等人;50~60年代杰出的代表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所论述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当时俄国由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反农奴制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它是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1812-1870)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少年时受先进思想的影响,渴望自由,憎恨农奴制,崇敬十二月党人。1825年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被镇压后,他决心继承起义者的事业,献身于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主义的斗争。1829年秋进莫斯科大学学习。毕业后第二年,因被控与" 国事犯" 有来往,有"对社会有极大危害性的大胆的自由思想" 而被捕,后两度被流放。在流放期间,赫尔岑的革命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842~1847年初,他在当时最进步的杂志《现代人》和《祖国纪事》上发表了许多政论文章、哲学论文和文学作品。到40年代中期,他已基本上由一个贵族革命家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他的后半生是在欧洲度过的。在1861年以前,他对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曾一度发生动摇,脱离民主主义而转向自由主义。但是,民主主义毕竟还是在他身上占了上风。他在伦敦出版的期刊《钟声》上发表了许多长篇的专论和杂文小品,极力鼓吹农民的解放,揭露农奴主和沙皇官吏,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869年,他与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决裂,并把视线转向马克思所领导的第一国际。他这时才在工人阶级身上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希望。1870年,他因患肺炎逝世于巴黎。
赫尔岑作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他在大学时代写的《论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1832)、《对哥白尼太阳系的分析说明》(1833)等著作中,就已企图用唯物主义观点去说明自然科学问题,并开始反对唯心主义了。可是在被监禁和流放期间,他有时却流露出早在童年时代就已接受了的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对18~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以及西欧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研究,使他回到了对自然界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观点。1842年5 月读了费尔巴哈的名著《基督教的本质》,这使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之后他着手撰写他的著作《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1842~1843)。在这部名著中,他已基本上形成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他的另一部主要哲学著作《自然研究通信》(1844~1845)中,他已坚决地站在哲学唯物主义立场上了。
赫尔岑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周围的现象本身带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特的性质,在没有人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存在了,而意识是由自然界派生出来的,是自然界发展的高级阶段。赫尔岑反对黑格尔及其信徒们把自然界和历史看成是应用逻辑学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自然界既不是根据某种神的理性的预先决定,也不是根据逻辑的先天规律发展起来的,而是相反,逻辑及其范畴乃是自然界和历史的客观规律的反映,思维的规律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的规律。
他肯定认识来源于自然界对人类感觉器官的作用,认识是从感性知觉开始的。他认为,如不借助于感觉就不可能认知被认识的东西;感性的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他强调指出:" 真实的世界无疑是科学的基础;不依据自然,不依据事实的科学,正是华而不实的人的虚无飘渺的科学。" 他既不同意笛卡尔学派的抽象的唯理论,同时又认为完全否定理性思维作用的经验论是片面的。他坚持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观点。他反对不可知论,确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他确信人类能够一步一步地逐渐接近真理。不过由于他还不真正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因而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表现出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他一方面承认理性是真理的标准,另一方面又肯定说,不仅可以用思维来检验真理,也可以用存在来检验真理。可见,他的哲学唯物主义中也还包含有不少错误和缺陷。另外,他在哲学用语上也还存在不少不精确和混乱的地方。
赫尔岑是超过黑格尔而跟着费尔巴哈走向唯物主义的。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赫尔岑没有象费尔巴哈那样对黑格尔的辩证法采取简单抛弃的态度,而是领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试图吸取和利用。他提出了辩证法是" 革命的代数学" 的思想。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也贯彻着对世界的辩证的看法。在他看来,自然界和人类思维本身都是处在经常变化发展之中的。" 自然界是不停留的,它是过程,它是历程,是溢流,是运动……" 。
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革新与保守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新兴力量与衰朽力量的斗争造成了" 历史的运动"。他强调指出,对立面的斗争将导致新东西对旧东西的辩证的否定,则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这种否定实现的。他在高度评价黑格尔及其辩证法的同时,也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体系,认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狭小的和思辨的。他实际上已经看到了黑格尔哲学中所包含的革命的辩证法原则和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中间的矛盾,并进一步指出了这种矛盾现象产生的阶级根源。他写道:" 尽管黑格尔的天才是非常巨大而有力,可是他毕竟是一个人;在用迂回曲折的语言发表意见的时代里,他怕把话简单明了地说出来,因为他不敢前进到自己的原理的最后结果;对于不惜一切地、彻底地接受全部真理,他还缺少英雄的气概。"
赫尔岑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唯心主义,探讨和阐发了许多辩证法原理,这是他的历史功绩之一。然而由于他未能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因而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当他考察社会历史时,没能跳出历史唯心主义的巢穴。尽管他在历史观上也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积极的思想,如他指出了社会上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事实,试图找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等,但他不懂得物质生产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把意识或科学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他没有超越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范畴,没有也不可能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