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12 08:57:06 浏览:100
一般地说,汉字如果形近(即同部首或同偏旁),则往往在字义上也有某种关联。“戍”和“戒”虽不同部首,但都从“戈”,所以它们在字义上也有关联。
“戍”读(shu),在“戈”部。其甲骨文字形为:
像一个人扛着一支戈的形象。《说文解字·戈部》:“(戍)守边也。从人从戈。”意思是士兵持戈守卫国家边防。可见,“戍”是一个会意字。“戍"的本义是”守卫边疆“。苏辙《民政策·下》:”戍边之谋,始于秦汉。“”戍边“即保卫边疆之意。这个本义,沿用至今。现在称保卫城镇安全的部队为”卫戍部队等即是。
除此之外,古代还有许多含有”戍“的词语,也大都与”戍“的本义相关联。”戍楼“,指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南朝梁元帝《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戍鼓”是指古代守边军士所击之鼓,常用以指代战争或战乱。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行人断,边秋一雁声。”有的地方如《尔雅·释言》把“戍”解为“遇也”,也仍然是用其本义,故其注云“戍守,所以止寇也”。还有《广韵》把“戍”释为“舍也”,其实也仍然未脱离其本义。军队戍边,往往千里跋涉,中途不免要驻扎休整,故曰“舍也”,就是要停下来住宿。《诗经·小雅·采薇》:“我戍未定,靡使日聘。”意为,我去哪里驻扎守边尚不确定,不能派人回家探望家中讯息。从《诗经》开始,后世历代的诗文作品中,“戍”字的使用频率极高,这也反映了古代战事频仍和人们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再来看“戒”字。“戒”也是一个会意字。其字体演变轨迹为:
其甲骨文字形,中间是一把戈,左右两边是紧握锋戈的两只手,以戒备敌人。同为“戈”作造字部件的,“戒”却在“廾”部。“廾”,“竦手也,从——,凡廾之属皆从廾。”《说文·廾部》:“(戒)警也。从廾戈。持戈以戒不虞。”“不虞”即“不料”。“戒不虞”即是指警戒来犯之敌的意思。后又由“戒备”引申为“警告”或“告诫”。如“观往事以自戒。”(《荀子·成相》)意谓:审察过去已做之事,借以告诫自己。而“戒”的这个意义,后来都写作“诫"。而“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新唐书·天文志》)中的“戒”,已是“界”的假借字了。因为“戒”和“界”同音。因“双手持戈”为“戒”,故“戒”又有“禁制”之义,后来又引申为“戒除”,如“戒酒”、“戒烟”、“戒毒”等。
汉字中,与“戒”形近的字是“戎”。但二字所属的部首不同。“戎”也是会意字,是由“甲”和“戈”组合而成,属“戈”部。《说文》释“戎”为“兵也”。段注云“兵者械也”,就是指古代的各种兵器而言。而“戒”也从“戈”,却在“廾”部。这两个字(词)在字(词)义上还是有密切关联的,可谓是形近义联,不可误解误用。
和“戒”、“戎”、“戍”形近易误的字还有“戌”、“戊”等字,另文再论。